人們常說“男戴觀音女戴佛”。為什么這樣說,卻很少有人去考究。其實這種說法與我國傳統文化有密切關系。觀音和佛都是來源于印度佛教。觀音,又名觀世音,意思就是世間一切遇難眾生只要發聲呼救,觀世音就會及時觀其音聲而前來相救。因為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,拯救一切苦難眾生,故其全稱為“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”。到唐朝因為要避唐太宗李世民諱,才略去了“世”字,簡稱“觀音”。
觀音在印度佛教中是男身,大約在魏晉時期傳入我國,當時也是以“偉丈夫”形象高坐佛殿神堂,如梵僧觀音形象;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的木雕觀音都是男身。但是后來民間流傳的觀音,就已經不是純粹的佛教觀音菩薩了,而是佛教文化和我國道教文化的融合,觀音可以說是佛教觀音菩薩與道教王母娘娘的有機結合體。尤其是武則天掌權以后,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,觀音逐漸演變為非常秀美的女菩薩形象。因此,目前我國觀音主要以女性形象出現。而加以工匠的精心為首飾打磨,肯定會是件精美的飾品。
我國傳統文化和《易經》都十分強調陰陽平衡,有了信奉的女性觀音,就必然要有一個信奉的男身的神來與之相對應,于是就選擇了樂呵呵的彌勒佛,據說此佛常懷慈悲之心。其實現在的笑口彌勒佛.也不是印度佛教中的“彌勒佛”,而是按照我國五代時期的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的。契此和尚又名長汀子,他身材矮胖,大腹便便,能預知晴雨和吉兇禍福。因為他總是背負一布袋行乞游化,故又稱為“布袋和尚”。
人們之所以佩戴玉石有“男戴觀音女戴佛”一說,首先與我國道教和《易經》推崇的陰陽平衡息息相關。男為陽,女為陰;故“男戴觀音女戴佛”可以使佩戴者陰陽平衡。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,陰陽之道就是宇宙萬物的化生之道,不管是修生還是養性,都需要達到陰陽平衡,進而達到身心和諧、天人合一的境界。男人以事業為重,情緒受外界環境影響較大,性情比較反復。而觀音心性溫和、儀態端莊,男子佩戴觀音,可增加一份平和、一份穩重,以助事業一臂之力;同時,“觀音”諧音為“官印”,這也體現了人們對事業前程飛黃騰達的美好期望。女子以家庭為重,是整個家庭的象征。彌勒佛慈悲為懷、笑口常開、一團和氣、樂觀向上,女性佩戴玉佛,充分體現了母親的慈愛,以及對整個家庭和和美美、圓圓滿滿、歡歡喜喜的良好祝愿;同時,也希望能有像大肚彌勒佛一樣的度量,能容納家庭生活瑣碎之事,對待生活笑口常開,“佛”諧音是“福”,戴佛就是“代代有福”。而
由此可見,“男戴觀音女戴佛”是我國傳統玉文化對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理解與升華。當然,不論觀音還是佛,都是能夠幫助人們普渡眾生、祛災祈福、避兇趨吉、永保平安的守護神。如今男女都有事業,佩戴玉佩并不是一定完全遵守“男戴觀音女戴佛”這一說法,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緣分來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