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角與玉石的碰撞

  在好多的古裝清代喜里面,會發覺那些高官或者皇帝的拇指總帶者一只大大東西。其實那只大大的東西叫扳指。扳指兒的威武氣息經過漢文化的馴化,在幾代帝王之后,又走上秦漢時期的軌道,歸于精巧文雅。將此風氣推向頂峰的,便是那以好大喜功而著稱、在古在今都“出鏡率”極高的高宗乾隆爺。而筆者生活在農村地方,在大街上會偶爾見到一些老者都會帶上扳指的。

  乾隆時期,扳指兒已經徹底洗盡風塵,成為貴族手中輾轉把玩的愛物。此時的扳指兒無論是在質料還是在做工上,都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:玉石、翡翠、瑪瑙、珊瑚、水晶、金、銀、象牙、瓷、琺瑯…… 再飾以花草、山水、人物、詩詞…… 極盡奢華的扳指兒承受不起拉弓張弦時的力量,退去了護具的實用性,乾隆爺的御用之物更是如此。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郭福祥說得好:“御用就不是實用,御用品乃是用來賞玩。”見乾隆皇帝對扳指兒如此癡迷,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員紛紛將扳指兒進貢宮廷。在清廷檔案中,常有臣下一次進貢幾十枚甚至數百枚扳指兒的記錄。據《內務府奏底檔》載,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春,乾隆巡游山東,沿途有蒙古王、巡撫官員,各處鹽政、織造等陸續“恭進”財物。九江關監督全德“恭進”掐絲琺瑯扳指兒20個;廣東總督李侍堯“恭進”子兒皮釘花扳指50個、象牙扳指50個等等。

  皇帝也喜歡將玉扳指兒賞賜給寵臣,獲得賞賜者為炫耀帝寵,則往往喜滋兒滋兒地將扳指整天戴在手上,舉起來讓人欣賞。乾隆、嘉慶以后,扳指兒已失去了它原來的功用,完全蛻變為裝飾品。八旗弟子已不習武,荒廢了騎射,不思進取,沉溺享樂。八旗弟子就這樣,將曾幫助他們祖先打天下的扳指兒整天舉在手上,優哉游哉地逛窯子、下館子、聽戲文、遛鳥兒…… 北京的茶館是靠八旗子弟泡出來的,北京的戲園是靠八旗子弟捧出來的,但他們最終被自己所享受的文化給葬送了——他們成了文化的犧牲品。這種文化不僅削弱了他們的武力,更磨損了他們的志氣,為京師一地民風的弱化提供了一個恰當的注腳。

  據老一輩兒的人說,曾經在北京故宮看到一枚奇特的乾隆御用玉套鹿角扳指兒。外面用鹿角制成,鏤空雕刻;里面則是一圈兒玉膽,也是鏤空雕刻。工藝之高,無論當時或現在,是沒有幾個匠人敢接這種活兒的。工匠的高超技藝,以及創作設計師傅的匠心獨運足以表明扳指的含義。扳指兒,這一騎射文明的產物,在中原傳統文化的熏染下走上了迂回曲折的發展道路,徘徊在威武與文雅之間、實用與把玩之間。扳指的演變軌跡,在不經意間記錄了一個民族文化被“馴化”的過程,及其在這個過程中的無奈與反抗。

无码无羞耻肉动漫在线观看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