貓眼是礦物寶石,淺至中等黃、黃綠、灰綠、褐色至黃褐色、淺藍色(稀少)。貓眼主要產于哪里,以下是詳細介紹:
英文名:Cat's eye
礦物學名稱:金綠寶石
化學成分:BeAl2O4;可含有Fe、Cr、Ti等元素。
結晶狀態:晶質體。
晶系:斜方晶系。
晶體習性:板狀、柱狀,假六方的三連晶。
?常見顏色:淺至中等黃、黃綠、灰綠、褐色至黃褐色、淺藍色(稀少)。
光澤:玻璃光澤至亞金剛光澤。
解理:三組不完全解理。
摩氏硬度:8~8.5。
密度:3.73(±0.02)g/cm。
光性特征:非均質體,二軸晶,正光性。
多色性:三色性,弱至中,黃,綠和褐色。
折射率:1.746~1.755(+0.004,-0.006)。
雙折射率:0.008~0.010。
紫外熒光:長波:無;短波:黃色和綠黃色寶石一般為無至黃綠色。
吸收光譜:445nm強吸收帶。
放大檢查:指紋狀包體,絲狀包體,透明寶石可顯雙晶紋,階梯狀生長面。
特殊光學效應:星光效應(極少)。
貓眼石(Cat's eye),即“貓兒眼”、“貓睛”、“貓精”。貓眼石又稱東方貓眼,是珠寶中稀有而名貴的品種。由于貓眼石表現出的光現象與貓的眼睛一樣,靈活明亮,能夠隨著光線的強弱而變化,因此而得名。這種光學效應,稱為“貓眼效應”。貓眼是指具有貓眼效應的金綠寶石,在所有寶石中,具有貓眼效應的寶石品種很多,但在國家標準中,只有具有貓眼效應的金綠寶石才能真正稱呼為貓眼,其它具有貓眼效應的寶石都不能直接稱為貓眼。寶石學界把具有貓眼效應的金綠寶石稱之為貓眼石,一般所說的貓眼石指的是金綠貓眼寶石,而其它具有貓眼效應的寶石,必須在“貓眼”二字之前加上寶石的名稱,如海藍寶石貓眼、電氣石貓眼等。這種寶石因為在晶體中有平行分布的“管狀”包裹體,所以加工成弧面型寶石后,能對光產生集中反射,出現一條像貓眼“瞳眸”一樣的光帶,在聚光手電的照射下,轉動的貓眼寶石會一開一合,酷似貓兒的眼睛,“貓眼”也因此得名。
來源礦物
貓眼石在礦物學中是金綠寶石(Chrysoberyl)中的一種,屬尖晶石族礦物。金綠寶石是含鈹鋁氧化物,化學分子式為BeAl2O4。原生礦物晶體常呈板狀、短柱狀晶形,屬斜方晶系。晶體形態常呈短柱狀或板狀。貓眼石有各種各樣的顏色,如蜜黃、褐黃、酒黃、棕黃、黃綠、黃褐、灰綠色等,其中以蜜黃色最為名貴。透明至半透明。玻璃至油脂光澤。折光率1.745-1.755,雙折射率0.008-0.010。二色性明顯,色散0.015,非均質體。硬度8-8.5,密度3.71-3.75克/立方厘米。貝殼狀斷口。常見顏色為金黃色、黃綠色、灰綠色、褐色、褐黃色等等,其顏色成因是在于金綠寶石礦物中含有氟離子。
產生原因
貓眼產生的原因,是在于金綠寶石礦物內部存在著大量的細小、密集、平行排列的絲狀金紅石礦物包體,金紅石的折射率為2.60-2.90,由于金綠寶石與金紅石在折射率上的較大差異,使入射光線經金紅石包體中反射出來,集中成一條光線而形成貓眼如圖,當金綠寶石越不透明,金紅石絲狀包體越密集,則貓眼效應越明顯。當用一個聚光手電照射貓眼寶石時,在某個角度,貓眼向光的一半呈現黃色,而另一半則呈∽現乳白色。如果用兩個聚光手電從兩個方向照射貓眼,并同時以絲狀包體方向為軸線來回轉動寶石,可見貓眼線一會兒張開,一會兒閉合的現象。
主要產地
主要產在斯里蘭卡、巴西等地,斯里蘭卡貓眼一直著稱于世。